发扬“哈军工”传统 点燃强国建设人才引擎

  习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统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的策略,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学技术创新、人才教育培训。南京理工大学第十二次党代会明确了建设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并提出重点实施六大工程,其中首要工程为“瞄准又红又专,实施一流创新人才教育培训工程”。“又红又专”,是对学校“工程精英、社会中坚”人才教育培训目标内涵的高度凝练。

  1953年,中国人民军事工程学院(简称“哈军工”)举行第一期开学典礼,开启了为“强大国防、繁荣祖国”培养杰出人才的光荣之路。南京理工大学的前身是“哈军工”炮兵工程系(二系)。在7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传承“哈军工”优良传统,从始至终坚持“工程精英、社会中坚”的人才教育培训目标,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重要人才支撑。

  对个人而言,“工程精英、社会中坚”注重培育学生的个人发展能力,使其具备知识获取能力、创新创造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适应社会能力等。

  对社会而言,“工程精英、社会中坚”注重培育学生的担当意识,使其成长为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主力军和社会责任的担当者。

  对党和国家而言,“工程精英、社会中坚”注重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使其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对民族而言,“工程精英、社会中坚”注重培育学生的忠诚品格,使其传承“强大国防、繁荣祖国”红色基因,成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逐梦者和筑梦者。

  70多年来,学校聚焦“工程精英、社会中坚”人才教育培训目标,涌现出以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泽山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家国情怀深厚、专业基础扎实、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卓越的一流人才。经过70多年积淀,学校形成了以“使命文化、军工文化、奉献文化、暖心文化”为核心的独特文化,走出了一条欣欣向荣、特色鲜明的育人之路。

  “工程精英、社会中坚”既是人才教育培训目标,也是学校推进育人改革实践的根本方向。近年来,学校持续深化人才培养改革,强化六大支撑,确保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确保体制机制改革围绕人才培养展开。

  夯实一流思政教育体系,强化根本支撑。学校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师生厚植爱国情、砥砺强国志、实践报国行。一是构建党建工作与人才培养融合发展格局,以机制保障“入学—培养—发展”全过程育人。二是建设国防通识教育和专业基础教育深层次地融合的特色系列课程“兵器中国”,以品牌课程强化全方位育人。三是强化思政队伍建设,以教学合力落实全员育人。近年来,学校获批国家级党建“双创”项目23个(位居全国第四),3门课程入选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优化一流学科专业体系,强化基础支撑。学校按照“学科专业不在多而全,而在特而优”的思路,坚持推进“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一是以“兵器智能+”为主线,建设兵器与装备、信息与控制、化工与材料三大优势学科群。二是依托平台资源共建共享,打造强势工科、特色理科、精品文科和新兴交叉学科,形成协调发展的学科生态体系。三是设立智能制造工程等新兴专业,提升微电子科学与工程等交叉专业,改造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等传统专业。

  健全一流教育教学体系,强化关键支撑。学校坚持以深化培养模式改革为推力,以推进课程教材建设为重点,全方面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能力。一是创建“鼎新创新人才班”,围绕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先进方向,组建院士导师团队,实施本博贯通培养。二是围绕一流本科专业,打造一流课程,建设一批关键领域核心教材和经典传承教材。近年来,学校获批46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张相炎教授获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先进个人称号。

  打造一流师资队伍体系,强化核心支撑。学校坚持打造紫金人才体系,建设一支规模适当、德才兼备、结构符合常理的核心师资队伍,从而更好地引领学术方向,夯实人才教育培训基础。一是构建了“四型七类”职称评价体系,增设教学为主型晋升通道。二是围绕国、省、校三级名师,打造“名师+团队”模式,建设名师工作室18个。近年来,学校3支教师团队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国家级教学名师达7人。

  畅通一流科教融汇体系,强化拓展支撑。学校坚持将“科研育人”理念贯穿始终,充分的发挥一流科研平台资源的育人作用,推进科研成果融入人才教育培训方案,进课程、进课堂、进实践环节。一是依托国家级、省级平台,面向师生全面开放共享,以国家重大任务锤炼真本领。二是实施“一院一品”实验室建设规划,建设27个教学实验中心,打造“金实平台”,自制教学设备82台套。三是将科研训练纳入本科人才教育培训方案,实现100%全覆盖。

  完善一流文化赋能体系,强化内涵支撑。学校以特色校园文化赋能拔尖创新人才教育培训,使学生从入校开始就打上鲜明烙印。一是打造军工文化校园环境,塑造学生忠诚坚毅、精工卓越的精神品格。二是实施“暖心饭卡”项目,通过一系列分析在校生食堂消费记录,采取无须申请、直接暗补的方式,累计受益超2.6万人次。三是师生共创共演大型话剧《献身》,全景展现老一辈南理工人献身军工的精神。近年来,学校荣获8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毕业生赴工信和国防领域就业比例超过70%。

  高校作为拔尖创新人才蓄水池、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学技术突破策源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撑点。聚焦创新引领发展的战略导向,学校将继续坚持围绕科学技术创新,构建“学教科赛创”一体化育人模式,引导学生学创新、懂创新、会创新、善创新,持续培养创新意识、激活创新思维、掌握创新方法、提升创新能力。

  坚持以学术育人为核心要素。一是牢固树立学术至上的治学理念,包容不同的学术见解,让大学校园成为学者之间坦诚交流的自由开放式空间。二是注重学术管理和学术治校,营造尊重学者、崇尚学术的良好氛围。以风清气正的学术生态,培育学生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创新的学术意识。

  坚持以教育变革为重要条件。加快实施“强基拓新”创新人才培养改革,构建“书院+学院”育人体系,形成“专业导论课—前沿领航课—通识核心课”知识架构,全方面实行“大班授课、小班辅导、名师引领”教育学生的方式。大力建设“哈军工精神”国防科学技术创新与实践教育基地,围绕“探测—控制—发射—毁伤”,打造武器系统全链条的“知行合一”实践教学空间。

  坚持以科学技术创新为关键变量。深化科教融汇,依托高水平科研平台和科研团队,持续加强创新型人才教育培训。在科学探索中培养勇于创新的意识,在科研试验中培养敢为人先的勇气,在方向捕捉中培养引领未来的能力,在技术攻关中培养攻坚克难的精神,在装备研制中培养矢志报国的志向,在团队协作中培养海纳百川的胸怀。

  坚持以赛事质量为控制边界。学校通过牵头承办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等高水平科创赛事,汇聚全国著名高校、行业院所和创新型企业的各类创新人才,让更多在校学生零距离参与赛事,提升科创素养和能力。同时,邀请两院院士、国家级领军人才走进校园开展学术交流,让在校学生现场聆听专家讲学,启发创新思维。

  坚持以创新创业为“融合输出”。发挥“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品牌优势,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和各环节。发挥长三角区域优势,建立校地企协同培养机制。发挥行业特色优势,加强与军工企业合作,聚焦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方向指引,更好地服务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

  今年,学校成功入选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试点单位。面向未来,学校将立足自身办学特色,发挥“两部一省”共建优势,培养更多“工程精英、社会中坚”,努力为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