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北人2023年半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公司是高新技术企业,荣获“2022年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21年江苏省小巨人企业”“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瞪羚企业”“江苏省中小企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升级优秀服务商”“2020年度省级院士工作站”“苏州市领军人才联合会评选的最具影响力企业”“2020年江苏省工业设计中心”“2020年上海市科学技术二等奖”“2020年度上汽通用最佳供应商奖”“2020年度林肯电气卓越集成商”等认定,是“2020年度中国焊接协会理事单位”。

  公司是基于机器人系统集成的“AI+制造”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专注于汽车行业机器人系统集成、智能化技术应用等领域,为各行业领域客户提供智能化工厂“从0到1”建设的专业服务,包括:数字化咨询、机器人智能化自动化系统集成整体解决方案、数字化软件、智能物流系统等。

  主要涉及新能源汽车焊接生产线、柔性自动化焊接生产线、柔性自动化装配生产线、智能化焊接装备生产线、激光加工装备、自动化抛光打磨装备、生产管理信息化系统、数字化车间的研发、设计、生产、装配及销售,提供集“产品+技术+服务”的交钥匙工程服务。

  公司经过多年的技术积累和项目研发投入,重点在新能源汽车轻量化、铝合金连接工艺上实现创新,为客户提供了富有竞争力的自动化产线,并与客户建立了持续稳定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专门设立新能源001258)事业部,帮助客户拓展产品的上下游工艺,使得客户能轻松的获得更高的产品附加值。公司在新能源领域提供的产品主要有:新能源汽车电池托盘产线、新能源汽车柔性自动化焊接产线,新能源汽车电机装配产线)柔性自动化焊接生产线

  公司根据产能、节拍、投入等客户差异化需求,为客户定制开发柔性自动化焊接生产线,产品类型最重要的包含:汽车底盘零部件柔性自动化焊接生产线、汽车车身零部件柔性自动化焊接生产线、汽车内饰金属零部件柔性自动化焊接生产线及普通工业产品柔性自动化焊接生产线)柔性自动化装配生产线

  在制造业升级换代,生产智能化、标准化要求持续提升的背景下,柔性自动化装配生产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完成机器取代工人进行自动化装配,其质量的好坏关系到下游客户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柔性自动化装配生产线主要满足制造业常见的零件组装、机械加工等需求,通过机器人和工具来替代人工完成组装、机加工、上下料等工作,提升产品组装、加工的效率和质量,如汽车底盘零部件柔性自动化装配生产线、阀体柔性自动化装配生产线)智能化焊接装备及生产线

  公司通过对工业机器人焊接自动化领域持续深入理解,积极开展机器人焊接智能化研发技术和集成创新应用,不断开发并掌握机器人焊接智能化关键技术,并将其成功应用于航空航天、军工、船舶、重工等领域,如运载火箭贮箱箱底智能化焊接装备、挖掘机驾驶舱智能化焊接生产线、船板T型材机器人智能化焊接装备等。

  激光作为一种先进工具,可大范围的使用在切割、焊接、打标、表面处理等工艺。公司依据客户产品产能、投入、质量等要求,定制开发相应激光加工系统,如不等厚板激光拼焊机、机器人激光焊接系统、机器人激光切割系统等,目前主要应用于汽车、航天等行业。

  主要应用于轨道交通、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半导体等领域的高端复杂结构件,以高级打磨技工为主的生产方式严重制约高端装备的高品质、高效率、高安全的发展需求。公司已实现去毛刺、打磨、抛光、机加工等自动化、标准化方案。

  公司自2015年开始布局生产管理信息化系统的研究和开发,通过数年在行业内潜心探索,已完成核心产品BR-MES的研发,并新增出防错防漏电子化智能监控系统、漏焊检测提示系统、数据追溯及分析系统等多种软件产品模块。该类型产品目前已成功应用于柔性自动化焊接生产线等主要产品上,实现生产计划、人员、设备、物料、工艺等全过程管理和监控,显著提高生产管理的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

  数字化车间是智能制造的生产组织模式,在深度信息感知和生产装备全网络互联的基础上,通过制造信息系统和物理系统(CPS)的深度融合,优化配置生产要素,并快速建立定制化、自动化的生产模式,实现高效优化的生产制造。公司通过开展焊接数字化车间系统集成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主导建设“航天器大型薄壁结构件制造数字化车间”,参与建设“海上钻井平台装备制造智能化焊接车间”和“现代农业装备智能驾驶舱数字化工厂”等焊接数字化车间,积累了大量焊接数字化车间建设相关的核心技术和工程经验,可提供焊接数字化车间设计和建设的产品服务。

  报告期内,公司新开拓电化学储能业务,包括发电侧(大型储能)及工商业侧储能系统的研发、生产与销售;储能PACK产品的研发、生产与销售;储能智能产线的研发、设计;工商业侧储能资产持有和运营。

  目前,公司储能业务主要由北人新能源、北人绿能、北人能源管理等主体开展。其中北人新能源为储能业务板块投资主体,进行储能产业持股;北人绿能开展工商业侧储能系统的研发、生产与销售,储能PACK产品的研发、生产与销售,储能全自动产线的研发、设计;北人能源管理开展工商业侧储能资产持有和运营。此外,公司参股山东恒晢开展发电侧储能业务,进行储能系统的生产和销售。

  通过业务布局,公司将依托多年来在智能制造非标生产线领域积累的技术、经验和客户资源,向标准化储能产品领域拓展,实现“储能智能生产线、储能PACK产品、储能系统、储能资产持有、储能资产运营”全链条打通,形成“产品设计—产线研发—供应链—规模化制造—资产持有—资产运营”一体化的商业模式。

  公司产品可以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呈现出非标准化和定制化特点。公司采取直销方式向汽车零部件厂商以及航天航空、船舶和重工企业等客户提供自动化、智能化的装备及生产线的系统集成解决方案。

  公司获得订单主要通过如下方式:(1)承接常年稳定客户的订单及其介绍的新客户订单;(2)通过展会、网站与论坛宣传等市场推广方式获得新客户订单;(3)主动联系目标客户获取订单,有针对性的向客户推介公司产品,确保公司对市场需求变化的快速响应。

  项目部门按照每个客户订单要求,组建项目组,由项目部人员负责总体项目管理,机械设计部人员负责机械部分的规划设计,电气设计部人员负责电气规划设计,工程部人员负责机器人、机械及电气部分的安装和调试。

  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领域,公司原材料采购主要按照项目采取“以产定购”的采购模式。

  公司设有物料计划、采购及仓管三个业务模块,分别负责物料的采购计划控制、对外实施采购和到货入库管理的工作。公司系统集成所需要的原材料主要分为外购标准件、外购定制件和辅料,其中,外购标准件包含标准设备和标准零部件。

  公司产品以标准储能柜为主,公司采取直销、合同能源管理等方式销售储能产品。

  公司与一家在工商业侧储能领域具有丰富经验的运营团队深度绑定合作,协同进行客户开发及资产运营;公司与有实力资金方洽谈合作,由资金方购买持有公司储能产品,公司协同参与资产运营。

  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是以工业机器人为核心,对工业机器人进行二次应用开发并集成配套设备,为终端客户提供满足其特定生产需求的非标准化、个性化成套工作站或生产线。系统集成产业是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和人口红利消退,社会用工成本逐渐增加,为应对用工成本上升和可用劳动力短缺的不利状况,制造业企业纷纷开启“机器人换人”计划,着眼于长期降低单位人工成本,自动化、智能化设备和产线需求提升显著,驱动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行业快速发展。

  另一方面,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网联化已成为制造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制造业企业迫切需要通过产线的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升级来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根据工信部、发改委等八部门联合发布的《“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未来15年将通过“两步走”,加快落实生产方式变革:一是到2025年,70%的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大部分实现数字化网络化,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初步应用智能化;二是到2035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全面普及数字化网络化,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基本实现智能化。在制造业实现数字化转型、网络化协同、智能化变革的关键时期,将会给智能制造解决方案提供商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公安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发布《“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了2025年制造业机器人密度较2020年实现翻番。其中方案中指出研制焊接、装配、喷涂、搬运、磨抛等机器人新产品,加快机器人化生产装备向相关领域应用拓展,开发专业化、定制化的解决方案和软硬件产品,积累模型库、工艺软件包等经验知识,深度融合机器人控制软件和集成应用系统,发展基于工业机器人的智能制造系统,助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变革。“机器人﹢”时代的到来,意味着机器人将在更大范围内得到应用,公司所处的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领域将迎来重大发展机遇。

  工业机器人行业按产业链分为上游、中游、下游和行业应用。上游为减速器、伺服系统、控制系统等核心零部件生产;中游为工业机器人本体生产;下游是基于终端行业特定需求的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主要用于实现焊接、装配、检测、搬运、喷涂等工艺或功能;行业应用主要是汽车、电子等对自动化、智能化需求高的终端行业对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工业机器人本体是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基础,而下游机器人系统集成则是工业机器人工程化和大规模应用的关键。搬运、码垛等系统集成领域技术门槛相对较低,从业企业数量较多,竞争激烈。而焊接、装配、铆接和检测等系统集成领域对技术实力和研发创新能力要求较高,规模以上企业数量相对较少。总体来看,系统集成行业的市场规模要远大于本体市场。

  从应用行业看,汽车制造业和电气电子设备连续多年成为中国市场的首要应用行业,受益于我国制造业自动化、智能化的产业趋势,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蓬勃发展,加速渗透明显,同时在国家政策鼓励支持的背景下,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领域发展动力充裕。

  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涉及材料、机械、电气电子、自动化、计算机、软件、工程管理等多个学科领域,需要熟悉各学科领域的基础技术知识。同时,在汽车焊接机器人系统集成的细分行业还涉及汽车工业、机器人、焊接等专业领域,系统集成商还需要掌握专业领域的专有技术。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涉及技术面广且需要多学科领域交叉,使得技术壁垒相对较高。系统集成过程并不只是单独掌握并运用各方面技术,而是需要将机器人技术、机械设计技术、电气控制技术、工艺技术、信息化技术等多项技术进行深度融合,从而实现传统人工工艺向自动化工艺转变。因此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产业是一个需要技术、制造、经验沉淀的行业。

  随着汽车行业产品开发周期缩短,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客户制造工艺难度加大。如在生产线开动率、单件生产节拍、焊接质量、产品质量合格率、夹具设计标准、电气设计标准、系统可维修性、系统安全等方面,系统集成商对客户制造工艺没有深刻理解,很难提供满足客户要求的系统集成产品。

  公司依靠自身的技术实力和丰富项目经验积累,已在国内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及智能装备行业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尤其在汽车金属零部件柔性自动化焊接和高端装备制造业智能化焊接领域拥有突出的竞争优势。

  由于公司提前布局新能源汽车电池托盘生产装备领域,系统性掌握新能源汽车电池托盘的结构特点、制造工艺难点、方案设计要点等,成为国内率先掌握多种电池盒连接工艺的集成商。目前可以提供针对不同材料的各种结构的新能源汽车电池托盘制造的整体解决方案,服务的终端客户包括某知名国际新能源汽车品牌、宁德时代300750)、通用、大众、沃尔沃、日产、东风、红旗、宝马、吉利、金康华为、理想、小鹏、蔚来、零跑汽车、华人运通等新能源汽车品牌,累积了上百款电池托盘的数据,并牵头制定了T/CWAN0027-2022《新能源汽车铝合金电池托盘焊接制造规范》团体标准。随着新能源车整个产业链的快速发展,公司在新能源汽车焊接领域获单能力和订单执行能力具有明显优势,是新能源汽车电池托盘自动化产线、汽车零部件焊装自动化产线细分领域的领先企业。

  b在汽车零部件柔性自动化焊接领域,公司具有技术、品牌、人才、规模和先发优势

  公司能够针对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提供更具性价比的整体解决方案,同时具有快速响应能力,能够为客户提供快速、周全的售后服务,在该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拥有较强的进口替代能力。

  c在航空航天、军工、船舶、重工等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积累了丰富的过硬的技术优势和丰富的工程经验

  公司通过自主研发已掌握智能化焊接核心技术,相关智能化焊接机器人系统已在航空航天、军工、船舶、重工行业得到应用,积累了丰富的工程经验,部分产品技术实力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如运载火箭贮箱箱底智能化焊接装备。

  公司研发的汽车底盘柔性自动化焊接生产线、新能源汽车电池托盘柔性自动化生产线等产品,陆续进入宝马、国际知名新能源汽车等汽车体系,得到终端汽车品牌公司的高度认可,促使公司产品和技术能力进一步提升。

  公司获得“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江苏省院士工作站”、“江苏省工业设计中心”“江苏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企业技术中心”“江苏省小巨人企业”“江苏省智能制造服务机构领军企业”“江苏省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中小企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升级优秀服务商”等荣誉资质。

  公司研发的新能源汽车电池托盘生产线获得江苏省机械行业协会的新产品鉴定。为了完善行业标准,由公司牵头,联合宁德时代、敏实等33家产业链和行业内公司共同起草的《新能源汽车铝合金电池托盘焊接制造规范》团体标准,经中国焊接协会专家技术工作委员会组织审查,中国焊接协会批准发布,已于2022年6月1日起实施,该规范标准对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据中创碳投数据统计,2020年电力行业碳排放量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40%以上,因此能源结构转型成为实现碳中和的关键路径。根据国务院《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左右。随着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比提升,高比例间歇性可再生能源(如光伏、风电等)并网将对电网稳定性造成冲击,由此带来了对储能的刚性需求。

  2021年7月,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2025年30GW的发展目标,未来五年将实现新型储能从商业化初期向规模化转变,到2030年实现新型储能全面市场化发展,鼓励储能多元发展,进一步完善储能价格回收机制,支持共享储能发展。

  2022年2月,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指出到2025年,新型储能由商业化初期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具备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条件;到2030年,新型储能全面市场化发展。从储能应用场景来看,政策要求加大力度发展电源侧新型储能,因地制宜发展电网侧新型储能,灵活多样发展用户侧新型储能。

  2022年7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发布《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指出鼓励企业、园区就近利用清洁能源,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开展“光伏+储能”等自备电厂、自备电源建设。加快工业绿色微电网建设。增强源网荷储协调互动,引导企业、园区加快分布式光伏、分散式风电、多元储能、高效热泵、余热余压利用、智慧能源管控等一体化系统开发运行,推进多能高效互补利用,促进就近大规模高比例消纳可再生能源。加快新型储能规模化应用。

  2022年9月,国家能源局发布《能源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化提升行动计划》,明确加快完善新型储能技术标准。完善新型储能标准管理体系,细化储能电站接入电网和应用场景类型,完善接入电网系统的安全设计、测试验收等标准。加快推动储能用锂电池安全、储能电站安全等新型储能安全强制性国家标准制定。结合新型储能技术创新和应用场景拓展,及时开展相关标准制修订,全面推动各类新型储能技术研发、示范应用和标准制定协同发展。

  2022年10月,习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加强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建设,确保能源安全。

  根据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储能产业研究白皮书2023》,目前全国已有24个省市明确了“十四五”新型储能建设目标,规模总计64.85GW;10个省市先后发布了新型储能示范项目清单,规模总计22.2GW/53.8GWh,大部分项目都计划在1-2年内完工并网,这些规模数字已远超国家发改委《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中设置的2025年实现30GW装机的目标。可以预见,国内新型储能市场将会在“十四五”期间继续高速发展,年度新增装机规模也会屡创新高,中国的储能市场毫无疑问进入到规模化发展新阶段。

  从技术路线看,储能包括机械储能(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电磁储能(超级电容、超导)、电化学储能(锂离子电池、铅酸电池、钠离子电池、液流电池)等。2022年,国内头部电芯厂集中扩大磷酸铁锂储能电芯的产能,尤其针对发电侧和工商业侧市场,将电芯迅速标准化,从材料体系、供应链、结构尺寸、容量、性能指标上,逐渐形成行业标准。从长期看,以锂离子电池为代表的电化学储能将占据新型储能主导地位。

  与车用锂电认证周期长、一致性要求高、进入壁垒高、集中度高的格局相比,储能行业的竞争模式完全不同,储能赛道上短期内很难出现高集中度,更多是以经济性、成本优势和交付能力为核心的竞争。

  在市场端,不同于电源侧和电网侧市场的强资源属性,工商业侧储能场景高度分散,主体众多,包括工厂、工业园区、商场、微电网、光储充电站等,工商业侧储能是线年前国内工商业侧储能项目较少,但2023年工商业侧储能政策变化明显,峰谷价差拉大的省份越来越多,分时电价政策不断完善,工商业侧储能通过峰谷价差盈利的经济性显著提升。低电价时,给储能系统充电,高电价时,再给储能系统放电,如此循环,用户便可利用峰谷电价差获利、降低用电成本,电网减轻了电力实时平衡压力,并且储能作为分布式电源可提升局部电网供电可靠性,可支撑微网独立运行,这是各地市场和政策推崇储能的基本逻辑,未来,随着电力市场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还可能利用储能参与电力市场,进行获利。整体看,目前在浙江省、广东省和江苏省,工商业侧储能市场将优先实现高增速。

  2023年1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电网企业代理购电工作的通知》,鼓励支持10千伏及以上的工商业用户直接参与电力市场,逐步缩小代理购电用户范围。业界普遍认为,这将明显利好工商业储能和园区用电,可以配置储能系统利用峰谷价差降低用电成本。

  电化学储能系统的核心是长寿命、高安全、低成本,同时不同场景(发电侧储能、工商业侧储能、户用储能)对系统的具体要求各不相同。产品设计和制造对系统的安全和长寿命影响重大,对系统成本也有一定影响。由于以往储能项目规模较小,且标准化程度较低,有能力同时实现产品定义和产品规模化制造的厂商较少,特别是核心部件PACK制造以手工或半自动生产为主,难以满足规模化和标准化的行业发展趋势,难以保证长寿命、高安全、低成本的产品要求。

  公司针对上述行业痛点和需求,建立产品设计、自动化规模生产和供应链一体化能力,对现有储能系统及PACK设计进行优化,促进产品迭代,同时从制造安全、一致性保证、自动化检测、制造过程数字化等维度,为后续的储能系统运营提供高质量、高效率、高安全产品以及数字化支持。

  公司的核心优势主要体现在两个一体化,即围绕产品的一体化和围绕商业模式的一体化。

  产品一体化方面,公司通过自主产品设计、自主智能制造和自主供应链管理,保证产品稳定可靠、产品一致性高,自主掌握产品制造过程中核心数据、促进产品迭代速度。

  模式一体化方面,以优质产品为基础,通过资产持有和运营管理完整布局,实现产品数据与运营数据完全打通,消除客户对于储能资产较长回报周期和后期运维的担忧,提升客户易用程度,保证长效的盈利期间。并且过程中,公司可系统性掌握运营数据,并将运营数据与产品制造数据打通,消除信息孤岛,反向促进产品迭代,不断提升产品竞争优势。

  公司始终以创新引领发展为核心价值理念,凭专业技术和优质服务赢得市场,靠创新取得效益,以客户需求为导向,自主研发掌握相关核心技术。

  通过数年持续研发和技术积累,公司在生产线及智能装备整体解决方案设计、产线虚拟设计与仿真、机器人控制系统设计、电气控制系统设计、工控软件设计等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各环节拥有多项关键技术;在机器人弧焊、激光加工、点焊、凸焊、铆接、涂胶以及自动化装配等单独工艺应用方面拥有多项关键技术;在视觉检测、焊缝跟踪、焊缝成形控制等生产过程智能化技术应用方面拥有多项关键技术;在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等信息化技术应用方面拥有多项关键技术。公司目前拥有由以上关键技术、专利及软件著作权组成的技术体系,该体系是保障工业机器人自动化、智能化的系统集成解决方案成功的关键。综合分析,公司核心技术主要体现在如下5个方面:柔性精益自动化产线设计技术、先进制造工艺集成应用技术、产线虚拟设计与仿真技术、工业控制与信息化技术、生产过程智能化技术。

  公司在国家政策发展的背景及趋势下,以先进的核心技术装备融合人工智能、云平台、工业互联网等新兴技术,不断提高装备的智能化水平,为客户提供更加专业、可靠的智能焊接装备及技术,将公司打造成提供AI+制造整体解决方案的标杆企业。

  报告期内,公司通过持续的研发实践,不断探索行业技术前沿,在5大核心技术领域不断创新,在IOT系统软件开发平台、2D/3D视觉系统、激光工艺研发与应用、机器人焊缝打磨及智能机器人焊接等方面进一步掌握相关核心技术。紧密结合公司在IOT系统软件开发平台方面,探索数据采集平台、业务应用平台的架构设计,开展自动化产线数据分析和数据展示工作。

  在机器视觉技术的研发方面,进一步掌握视觉识别、视觉引导、视觉检测等核心技术,特别是针对钣金类物料无序上下料的场合,系统性掌握3D+2D视觉检测和视觉引导技术,通过示范性项目落地检验,完成钣金类物料无序上下料解决方案可行性验证,为公司该类型市场需求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在机器人激光焊接工艺方面,系统性掌握铝合金电池盒、铝合金电池盒水冷板等产品激光填丝焊接、激光摆动填丝焊接等核心工艺,掌握汽车钣金件激光飞行焊接等核心工艺为汽车零部件轻量化发展提供关键工艺技术支撑。并针对复杂结构件焊接工艺,开发了基于AI的智能机器人焊接装备,通过引入人工智能、机器视觉等技术手段,赋予工业机器人智能功能,突破复杂结构件智能焊接的技术瓶颈,技术达到行业领先。

  在机器人打磨抛光方面,掌握焊缝视觉检测、柔性力控等核心技术,研发柔性力控系统,开发焊缝视觉引导打磨解决方案,为公司在机器人打磨抛光领域的业务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开发大型复杂结构件智能打磨装备,将机器视觉、力控技术、数字工艺引擎等技术与机器人技术结合,突破大型复杂结构件智能打磨的技术瓶颈,有效替代进口,实现机器人装备自主化。

  公司积极与系统集成商、电芯、电力电子等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从自动化实现、规模化制造以及供应链角度,优化储能系统及PACK设计,已实现工商业侧储能系统的1.0版本并开始迭代优化。目前产品是215Kwh标准柜,采用15x4PACK设计,PCS+PACK一体化液冷,实现电池簇级消防,保证产品运营效率及长寿命。针对发电侧储能系统及PACK设计,实现液冷散热和电池簇级消防,满足高安全及消防要求。

  公司自主研发从电芯到模组到PACK的全自动产线GWh。产线通过多道关键质量工序管控产品质量;MES系统数据实时跟踪,电芯、模组、PACK100%全制程信息追溯,物料上线、OCV检测、贴泡棉、堆叠、捆扎、焊接、电性能(静态及动态)、充放电测试等过程质量100%检测,利用大数据分析异常质量风险,并自动拦截及时干预,保证不接受不合格品、不制造不合格品、不流出不合格品;柔性兼容多类产品生产、可扩展性强、换型便捷。

  全自动产线涵盖CCD视觉检测技术、电性能测试技术、数据采集分析技术、系统防错技术、MES制造执行系统等。尤其针对BUSBAR焊接,采用点环激光+振镜焊接方式,有效降低焊接过程中的飞溅;并率先实现激光焊接全过程实时检测,利用相干成像(ICI)技术,对焊缝熔深、成型尺寸、缺陷等进行在线检测,根据采样数据建立焊接质量评估系统,有效管控焊接质量,并将数据上传给MES系统,为每条焊缝建立专属数据溯源,确保储能系统可靠、安全。

  公司持续创新和变革,产品和技术不断取得突破。报告期内公司多项研发工作达到预期目标,获得丰富的研发成果。

  报告期内新申请知识产权6项,其中实用新型1项,商标5项。报告期内新获得知识产权4项,其中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3。截至报告期末,已累计授权发明专利22项,实用新型专利72项,软件著作权27项,商标权8项。

  报告期内,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来自于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业务,公司于2023年5月份新开展的储能制造及全生命周期运营业务在报告期内尚未体现收入和利润,该业务的经营指标将在后续报告期逐渐体现。

  报告期内,公司积极开展各项工作,持续推动主营业务稳健发展。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39,777.28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72.13%,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121.83万元,上年同期为-788.69万元。报告期内,公司主要重点开展了以下工作:

  为充分利用公司在智能制造领域的相关技术和经验,发掘公司第二增长曲线,推动公司整体发展战略,报告期内公司积极开发、拓展储能新业务,当前,公司储能制造及全生命周期运营领域的已经取得了良好的开局。

  进军储能领域是公司的战略发展规划,为了强化公司储能业务开展的有效性和独立性,公司对储能业务实施主体进行了顶层架构设计。目前,相关主体主要包括北人新能源、北人绿能、北人能源管理、山东恒晢等主体。其中北人新能源为储能业务板块投资主体,进行储能产业持股;北人绿能开展工商业侧储能系统的研发、生产与销售,储能PACK产品的研发、生产与销售,储能全自动产线的研发、设计;北人能源管理开展工商业侧储能资产持有和运营;山东恒晢开展发电侧储能业务,进行储能系统的生产和销售。

  公司自主研发从电芯到模组到PACK全自动产线GWh。产线通过多道关键质量工序管控产品质量;MES系统数据实时跟踪、质量追溯;柔性兼容多类产品生产、可扩展性强、换型便捷。目前由公司自研的2条产线,一条已具备投产能力,另一条正在建设中。公司还有一条自研产线已发往合资公司山东恒晢,建设面向发电侧储能系统的智能工厂,输出公司智能制造的价值和能力,助力合资公司向市场交付优质的储能产品。

  公司积极与系统集成商、电芯、电力电子等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从自动化实现、规模化制造以及供应链角度,优化储能系统及PACK设计,已实现工商业侧储能系统的1.0版本并开始迭代优化。目前产品是215Kwh标准柜,采用15x4PACK设计,PCS+PACK一体化液冷,实现电池簇级消防,保证产品运营效率及长寿命。针对发电侧储能系统及PACK设计,实现液冷散热和电池簇级消防,满足高安全及消防要求,公司储能PACK产品已批量供货。

  公司与一家在工商业侧储能领域具有丰富经验的运营团队深度绑定合作,协同进行客户开发及资产运营;同时公司与有实力资金方洽谈合作,由资金方购买持有公司储能产品,公司协同参与资产运营,拓宽商业模式,助力公司储能产品快速拓展市场。

  2023年5月公司全资子公司北人新能源与公司两大股东共同设立了北人绿能,北人新能源持有北人绿能60%股权。公司全资子公司北人能源管理开展工商业侧储能资产持有和资产运营(能源管理)业务。目前北人绿能已落地江苏常熟,工厂建筑面积约2.8万平米,一期建设两条储能产线月可达批量生产。近半年来,公司内外部双重发力,正式迈入二次创业的全员奋斗加速期。

  在市场开发方面,报告期内,公司在巩固既有汽车零部件市场的同时,继续重点加强新能源焊接生产线领域的拓展。对于存量市场,公司与客户共同探讨开发增值服务,深挖市场,赢取订单;对于增量市场,公司充分发挥在原有业务特别是焊接领域的技术优势和工程经验,扩大了公司产品在汽车和重工等业务领域的应用规模,并取得了良好成绩。

  在销售方面,针对不同的细分市场,制定了对应的市场策略与服务方案。公司结合产业和市场发展动态和政策趋势,及时调整业务发展战略,在销售端、运营端、供应链、以及人才和资源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布局优化,以最大限度满足业务发展需要。

  公司经过多年的技术积累和项目研发投入,对激光加工、焊接工艺、智能装配工艺、机器视觉、工业互联网等核心技术有深刻的理解和研发实力。当前,公司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领域的在手订单储备充足,从订单结构来看,新能源汽车领域相关的订单占公司在手订单额的比例超过90%,公司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订单持续成为公司最主要订单来源,这得益于公司早期在新能源汽车轻量化连接相关的技术储备以及持续在智能化产线、机器视觉应用、MES系统等方面的研发投入,为客户提供了富有竞争力的自动化/智能化产线。同时公司除向客户提供新能源汽车焊接产线外,还提供新能源电机装配产线、新能源电池相关产线整体解决方案,产品包括电池托盘产线、底盘产线、底板产线和汽车门盖产线等多种汽车核心零部件生产线,直接或间接为某知名国际新能源汽车品牌、宁德时代、通用、大众、沃尔沃、日产、东风、红旗、宝马、吉利、金康华为、理想、小鹏、蔚来、零跑汽车、华人运通等主流汽车品牌体系提供自动化/智能化生产线服务,成为宁德时代、敏实集团、上海赛科利、马瑞利、海斯坦普、本特勒等头部企业的新能源车电池托盘、底盘、车身等零部件产品生产线的直接供应商。公司已累积了上百款电池托盘数据,是目前国内率先掌握多种新能源汽车电池托盘连接工艺的集成商,是新能源电池托盘自动化产线、汽车零部件焊装自动化产线的头部企业,并牵头制定了T/CWAN0027-2022《新能源汽车铝合金电池托盘焊接制造规范》团体标准,市场竞争优势明显。在双碳政策指引下,未来公司将持续重点发展与新能源汽车相关的产线业务。

  报告期内,公司根据新的战略规划进一步将公司架构调整为智能装备板块和新能源板块,其中智能装备板块从事开展非标定制化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领域业务,包含方案、运营、工程、智装、运控、销售部门;新能源板块从事开展储能业务。新的架构有望进一步提高公司运营管理效益,从而更好的提升公司的持续盈利能力和竞争力。

  报告期内,公司围绕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的战略规划,从标准化、数字化、智能化、先进制造工艺四个方面持续开展研发工作。公司通过持续的研发实践,不断探索行业技术前沿,在多项核心技术领域不断创新,在IOT系统软件开发平台、2D/3D视觉系统、激光工艺应用、机器人焊缝打磨及智能机器人焊接等方面进一步掌握相关核心技术,实现了首个黑灯工作站项目建设。

  报告期内,公司持续重视研发的投入和研发项目的管理。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拥有专业研发人员96名,占公司员工总人数12.96%,研发投入1,984.17万元,保持增长势头。

  报告期内,公司多项研发工作达到预期目标,获得丰富的研发成果,公司累计申请知识产权188项,其中发明专利73项、实用新型专利75项、软件著作权27项、商标13项;获得授权知识产权129项,其中发明专利22项、实用新型专利72项、软件著作权27项、其他8项。

  报告期内,公司进一步开展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加强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技术支持和服务、产学研合作等多方面的制度、体系和流程建设,规范技术创新活动,提高技术创新效率。截至报告期末,公司获得“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江苏省院士工作站”“江苏省工业设计中心”“江苏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企业技术中心”“江苏省小巨人企业”“江苏省智能制造服务机构领军企业”“江苏省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中小企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升级优秀服务商”等荣誉资质或称号。

  人力资源规划层面,以公司战略为指向,结合业务短期和长期的需求,对公司现有组织、团队、人才进行梳理盘点,从而进行科学的人力资源规划。公司重视人才的培养与健康发展,并成立培训项目组,调集公司资源,采用分层次、分群体培养的模式,加大培养力度。

  公司开展专业人员技术等级盘点,结合盘点结果,设计年度发展要点。针对管理者设立领导力发展项目,针对技术人员进行岗位胜任力培养,针对新入职人员进行基础素养和专业能力培训,另外公司同样重视员工跨团队专业分享,提升技术和素质培训。

  公司从市场岗位、技术等级、个人绩效、市场供需关系等维度出发,推出更有激励性和竞争性的薪酬绩效管理方法。针对公司的核心和次核心人员进行针对性的主动调整,提高核心人员留任率。经过多年的发展,公司建立了一支多学科、多层次、结构合理的团队。报告期内,公司实行了2021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股份归属工作,建立对核心员工的激励体系,促进公司经营目标更好实现。

  报告期内,公司继续健全并完善公司制度,规范三会运行,健全公司信息披露工作,加强信息披露透明度,规范公司运作,提升公司治理水平。同时公司加强投资者关系维护工作,通过召开业绩说明会、投资者来访调研、来电交流、上证e服务等多种渠道与投资者进行交流互动,保证投资者与上市公司交流的畅通,增强对公司经营情况的了解。

  1、知识产权被侵害的风险公司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自主研发并掌握了一系列核心技术。同时,公司申请了多项专利和软件著作权。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拥有发明专利22项,实用新型专利72项,软件著作权27项,除公司已经申请的专利或者软件著作权之外,公司还有多项非专有技术,公司拥有的知识产权及非专有技术构成公司技术竞争力的重要部分,该等知识产权及非专有技术对公司业务经营发挥作用,如果其受到侵害,将对公司造成不利影响。

  为控制知识产权被侵害的风险,公司将知识产权管理做为重点工作管控,并在相关方案的实施过程中采取严密的保密措施,尽可能降低知识产权被侵害的风险。

  经过数年的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公司拥有一支专业技术、研发队伍,涵盖非标定制化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和储能产业各个环节。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行业内企业对优秀技术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强烈。如果公司的技术人员出现大量流失,将对公司的生产经营产生不利的影响。

  为提升公司管理团队和核心员工的凝聚力、创造力,吸引、留住优秀人才,公司完善薪酬体系、创新激励机制,并实施了第二类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健全公司长效激励机制,促进公司与员工共同健康发展。

  公司高度重视研发投入,并建立了良好的研发制度,但如果公司的技术开发和产品升级不能及时跟上市场需求的变化,或者公司对相关产品的市场发展趋势、研发方向判断失误,将对公司市场竞争地位产生不利影响,并进一步影响公司的持续盈利能力。

  为降低技术创新能力不可持续的风险,公司紧跟技术发展趋势,强化研发投入,持续进行技术创新,保持技术与产品的竞争力。

  目前,公司的基本的产品包括焊接用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非焊接用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工装夹具以及储能产品等。公司未来将不断对现有产品进行升级并积极布局其他领域产品,拓展公司的主营业务。公司持续开展新产品的研发工作,并投入了一定的资金、人员和技术。由于对行业发展趋势的判断可能存在偏差,以及新产品的研发、生产和市场推广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公司可能面临新产品研发失败或销售不及预期的风险,从而对公司业绩产生不利的影响。

  为控制研发风险,公司立足市场,综合考虑技术研发与市场需求,注重研发过程中的风险控制,提高研发效率,降低新产品研发失败的风险。

  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领域,随着国家对智能装备制造业的政策扶持、相关产业技术逐渐成熟等因素,系统集成商数量也随之快速增长,公司所处汽车零部件焊接细致划分领域的集中度较低,竞争企业较多。虽然公司在行业内具有领先地位和核心竞争力,但如果公司不能持续保持技术优势、研发优势、提高产品竞争力,则可能面临市场竞争加剧的风险,进而对公司业绩产生不利影响。

  2023年储能行业进入快速上升期,但因为行业仍处于发展初期,行业标准不完备、不统一,“价格战”较为突显。如果公司不能持续保持技术的领先性、快速形成规模效应、有效控制成本,将对公司生产经营带来不利影响。

  公司将通过不断优化自身业务,提升公司盈利能力,加强对行业和竞争对手的分析与研究,同时将紧盯核心业务,提升市场占有率,以应对市场之间的竞争的风险。

  公司业务主要提供基于工业机器人的自动化生产线和储能PACK产品等,所需的设备和部件如工业机器人、夹具、标准件、储能电芯等,原材料成本占产线产品总生产成本的比重较高。尽管公司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原材料采购管理体系、战略供应商合作关系,但地缘政治、通货膨胀等宏观经济形势变化及突发性事件仍有可能对原材料供应及价格产生较动,从而对公司经营产生较大影响。

  公司收入存在一定的区域特征,主要集中于长三角地区。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领域,下游客户主要为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汽车零部件行业区域性特征较为明显,在下游整车制造企业聚集、经济活跃、配套发达的区域容易形成产业集群。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长三角、珠三角、东北三省、西南地区等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公司自2011年于苏州成立以来立足于长三角,主要客户分布在上海和江苏。随着公司产能规模和企业规模逐步扩大,公司加大了其他地区的市场布局,已经成立的沈阳北人,就是充分利用良好产业政策、经营成本优势,扩大和优化公司产能布局、人才结构和成本结构,同时更好开拓区域市场,提高行业地位和市场占有率,进一步增强公司的盈利能力和综合竞争力而作出的慎重决策。

  若公司未来销售市场仍主要集中于长三角地区,随着该区域市场潜力接近或达到上限,或者对产品需求出现重大变化,公司的经营业绩存在出现不利影响的风险。

  报告期内,公司前五名客户的销售收入为27,083.61万元,占当期营业收入的比重约为68.09%,客户集中度较高。公司客户主要为汽车零部件厂商,汽车零部件厂商使用公司提供的生产设备生产出汽车零部件后,销售给整车厂商。公司经过多年的技术经验积累,进入了上汽集团600104)、中国一汽、东风公司、中国长安、吉利控股等国内销量排名靠前的整车集团体系。尽管公司已进入了众多知名汽车集团体系,客户集中度在逐年改善,但是来源于前五名客户的订单比例仍然偏高,若公司主要客户经营状况出现不利变化,将对公司的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

  报告期末,公司存货账面余额为55,743.68万元,占报告期末流动资产的比例为44.52%,比例较高。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领域,公司的产品具有非标定制化的特点,虽然产品均根据订单组织生产,且大部分已取得了合同预付款,但仍存在客户项目计划变更导致合同变更或合同终止的风险,从而造成存货发生损失,对公司的经营业绩产生不利的影响。截至报告期末,公司计提存货跌价准备金额331.47万元。

  公司将重视宏观经济政策变化,提前采取合理的措施避免市场环境变化带来的影响;加强人员和项目全流程跟踪管理,避免管理和人的因素带来的影响;并合理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真实反映公司经营成果。

  报告期末,公司应收账款账面价值(含合同资产)为27,041.69万元,占报告期末流动资产的比例为21.60%。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领域,公司下游客户主要为汽车零部件生产商,预计部分厂商金钱上的压力加大,可能会引起公司应收账款逾期比例增加的风险。

  公司将持续建立完善合同管理制度,增加法律意识,并进一步强化项目管理尤其是回款管理措施,以降低应收账款回收风险。

  公司于报告期内正式开展电化学储能领域新业务,存在市场开拓、技术迭代、资金、经营业绩、人才、资产减值等风险。

  软件下载法律声明运营许可联系我们友情链接招聘英才用户体验计划有害信息举报涉未成年人违规内容举报

  算法推荐专项举报不良信息举报电话举报邮箱: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90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