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与西方的差距到底有多大?

  我们都知道基础电路产业很重要,也知道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很落后,但落后的程度有多大?

  集成电路产业是一个十分年轻的产业,晶体管、集成电路以及整个半导体产业都是二战以后才发展起来的,而美国则引领了全球半导体产业的发展。

  美国在半导体产业至今仍就保持着绝对的统治地位,从未有国家真正威胁过美国半导体产业的领导地位。

  中国的科研工作者们先后独立研制了晶体管、集成电路、计算机等产品,但是大多数都落后美国10年以上。

  中国不仅在科研上落后,更大的落后是在产业上,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规模与西方国家的差距更大。

  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成熟产品的时间更加滞后,即量产的时间显著延长。

  在集成电路生产规模上与西方国家的差距更大,中国集成电路在80年代以上真正建成的生产线十分有限。

  集成电路产业的技术发展的特点更是加大了中国的追赶难度:由于摩尔定律的存在,集成电路产业的技术从始至终保持快速迭代,这使得中国与国外领先水平的差距被越拉越大。

  改革开放后,西方国家的集成电路产业已发展至超大规模集成电路(ULSI)的水平,中国此时的技术水平已经落后西方国家两代。

  中国在80年代先后引进了二十多条集成电路生产线,但是绝大部分都是国外淘汰下来的3英寸线英寸线,而且绝大部分是二手线。

  这些生产线引进即落后,而且由于投资不足或设备不配套,最后真正建成投产的只有少数几条生产线。

  实际上以中国当时少得可怜的那点投资,根本就建不起几条生产线,这样的结果并不让人意外。

  中国第一条2英寸(晶圆直径)集成电路生产线英寸生产线年才建成,而此时西方发达国家慢慢的开始建设5英寸生产线年中国集成电路的产量只有5313万块,这些集成电路都是在3英寸(晶圆直径)和2英寸生产线英寸生产线英寸(晶圆直径)生产线还是上海贝岭公司引进技术在1988年开始建设的。

  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在技术上落后西方发达国家两代以上,产量与西方国家相比更是微不足道。

  从这也能够准确的看出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和国外的差距:由于投资规模实在太庞大,“909工程”的投资决策需要中央最高领导拍板,项目建设则是时任电子工业部部长亲自组织的。

  2001年至2010年是中国集成电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黄金十年,在这十年内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与世界领先水平的差距开始缩小。

  2000年后,中国的集成电路制造公司开始逐步发展壮大起来,特别是中芯国际成为中国最大的集成电路制造企业。

  根据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SIA)的数据,2020年中国大陆半导体行业的年总销售额占全球半导体市场占有率的9%,已经超越了中国台湾并紧跟在各占10%的日本和欧盟之后。

  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技术追赶不是百米赛跑而是一场持久战,因此我们的技术追赶必须是可持续的、正循环的追赶。

  最关键的一点是,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追赶是必须在市场之间的竞争的条件下进行的,不像钢铁、电力工业那样仅靠政府能够实现产业的循环。

  在集成电路的整个产业链中,政府能够主导的环节少,企业一定直面市场之间的竞争。集成电路产业的下游是家电、计算机、手机等各种消费电子科技类产品,这一些产品的市场是自由竞争的,国家无法干预的这一些企业购买的芯片。

  为了保证自身产品的竞争力,这些终端电子消费产品企业在采购芯片时一定是采购市场最先进的芯片,这通常是国际知名的芯片设计企业设计的各种芯片,例如高通、德州仪器、英伟达、英特尔等企业的芯片。

  答案都是肯定的,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以芯片技术为代表的产业技术迭代速度放缓了。

  但是美国政府对中国企业的制裁,特别是集成电路产业的“硬脱钩”客观上帮助中国集成电路企业形成了一个客观的国内市场。由于担心被美国制裁,中国的芯片终端消费企业一定考虑被美国制裁的情况,这使得他们在采购芯片时不能只考虑性能和价格,而一定要考虑被美国制裁时的不利情况,因此迫使这些芯片需求企业考虑国内替代的产品,这就从根本上改善了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需求问题。

  由于美国的制裁,中国的芯片终端消费公司能够容忍国内性能稍差的芯片、可以容忍价格更高的芯片,毕竟华为的案例就在眼前,再差的芯片也比没有好。

  这使得国内的芯片设计和芯片制造企业获得了以前根本得不到的市场机会,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现在不缺钱、不缺人才甚至不缺设备,最缺的就是市场机会,而美国政府正好帮助中国集成电路产业补上了这个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