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曹景芳:建议解决新能源车“维修难”“维修贵”等问题

  这些年,新能源汽车发展势头迅猛,售后保障成为车主们普遍关注的问题,真正的完成新能源汽车的替代,建设完善便捷的售后服务体系必不可少。

  针对新能源汽车售后保障等问题,全国人大代表、华电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邹县发电厂生产技术部精密诊断中心组长曹景芳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2018年,基于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成本低、体验好的考虑,并且当时还有购车补贴和税收优惠政策,我们家购置了一辆新能源汽车,驾乘体验感觉很不错,身边不少同事、朋友受我们影响也纷纷购买。”

  “我在去年初的时候看到一组数据——2023年全年新能源汽车新车产销占比超30%,出口量也大幅度增长,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整体上呈现出蒸蒸日上的态势。”

  但再好的东西用久了也会出问题。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曹景芳发现了很多新能源车主的痛点,“一是配件难找;二是维修成本高;三是保险理赔不顺畅。”

  曹景芳说,上述三个方面问题,打击了花了钱的人新能源汽车的信心,阻碍了“绿色出行”计划的推广,甚至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影响了国家“双碳”战略的实施,所以她决定把这样的一个问题以建议的形式提出来。

  但在真正进行材料整理时,曹景芳想到自己对于整个问题的前因后果了解得还不够深入,一些细节性的问题还不掌握,在这种情况下也就无法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法。

  “于是我就利用业余时间开展了调研工作。调研对象最重要的包含部分新能源车主、汽车维修站负责人及维修技师、行业专家、保险顾问等;调研方式既有实地走访,也有电话调研,还有远程视频观察以及资料查阅等。”

  一是新能源汽车维修技术方面的要求高。由于电力驱动系统复杂,维修技师不仅要懂传统汽车维修知识,还得掌握电动机、电池管理系统等新能源车特有技术,需要接受更专业的培训;二是维修信息资源匮乏。和传统汽车相比,新能源汽车的维修资料、故障案例和解决方案较少,遇到复杂故障时,修东西的人很难快速找到处理方法,维修效率低。

  曹景芳谈到,“维修贵”是因为新能源汽车的电池、电动机等核心部件成本比传统汽车要高很多,如果出现故障,更换成本相当高。而且市场上缺乏兼容性配件,进一步推高了维修成本。

  在分析造成“理赔难”的原因时,曹景芳说,从保险公司的角度看,当前缺乏针对新能源汽车特性的有效评估标准,或者虽有标准但科学客观性存在一定疑问,这就导致保险公司在开发、营销相关这类的产品时存在不积极的情况;另外,评估标准的可操作性差也导致了在进行问题判定时存在困难,理赔程序也很复杂,影响了赔付进度。

  针对以上问题,曹景芳联系了相关专家请教处理方法,综合调研活动中的多方建议和意见,形成了《关于提升新能源汽车售后保障的建议》。

  具体来说,针对“维修难”,可以鼓励职业学院和技术培养和训练中心开设相关课程,提升修东西的人技能;生产企业也可以开展专门培训,帮助修东西的人熟悉设备。

  对于“维修贵”,新能源汽车制造商和配件供应商可以联合建立公共配件供应平台,减少相关成本;也能够正常的使用认证的第三方配件,但一定要保证质量。

  对于“拒保拒赔”问题,行业需要制定车辆运作情况评估标准并透明化,消除保险公司存在的疑虑;同时,优化理赔程序,提高理赔效率,解决新能源车主的后顾之忧。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